Stone lion
百年居銮,美丽蝠城。居銮两条承载开埠历史的老街拥有独 特的石狮子雕像,分别是依士迈街(Jalan Ismail)和南峇 街(Jalan Lambak)。 依士迈街平行马来半岛南北铁路,南峇街则面朝居銮绿
肺 – 南峇山(Gunung Lambak)并以此得名。
与石狮子相依百年的老建筑,出现于二十世纪20和30年代 ,具有四大特色:石狮子、建筑年份、郡望堂号和走道骑 楼,是大马城镇绝无仅有的建筑美学经典,已被市议会宪报 保留为古迹遗产。
面向铁路的伊士迈街和面朝南峇山的南峇街各有40座双层老建 筑,有标明年份的建筑物如下: 伊士迈街:1925(4座、已拆)、1926(1座)、1929(6座)、 1930(2座)、1934(1座)、1939(2座)。 南峇街:1928(2座)、1935(5座)、1936(5座)、1937 (3座)、1939(7座)、1940(2座)。
中西融合的石狮子是这两条老街建筑的第一特色,目前保留完 整的共有16座,分别是依士卖街3座,南峇街13座,蹲站不 同,神态各异,一为标榜中西文化交融,二为镇煞,三为取义 吉祥。这些老建筑的主人都是当年居銮华社的侨领和商业翘楚。
与这些石狮子互相媲美的是老建筑顶端的郡望,计有“鲁 国颜氏”三处,“清河张氏”两处、“西河林氏”四处。这 里的“鲁国”是指颜登受家族,“清河”属于张秀科家族, “西河”则是林世球家族。三大家族同为福建永春籍贯。
挺立在依士迈街尾的三座石狮子,和这些老建筑的主人同样 显赫。这几座老建筑保留完整,拥有石狮子、建筑年份、郡 望堂号和走道骑楼这四大特色。其中“洗石米”石柱和琉 璃彩砖,尽显其高门大户气派。
以柔佛苏丹命名的伊士迈街只有三座石狮子,塑建于1920年 代中期,这里是居銮华文教育的百年起点。二战前的1941年, 华侨、培英和中华女校三校并立于此,书声琅琅,是最早的 学校路和书香街。
位于依士迈街门牌28号的这座建筑物建于1934年,为居銮华 社先驱、商业巨子颜登受家族所拥有。颜氏家族对本地华社 和教育贡献良多,子女多人从事教师,次郎颜文举更是马来 亚银行联合创办人之一。
南峇街是石狮子最为集中的老街,共有13座。这里有居銮最早 的西餐厅、琼州公所和中华商会旧址等。这里更有居銮最早的 建国戏院、热闹活络的小贩夜市、各种民间小食和租书摊等, 是三十至六十年代居銮最繁华的商贸娱乐中心。
这些石狮子见证了居銮华社百年发展史,先后有七位居住于此 的先贤出任居銮中华中学董事长:章文双(1945-46)、彭振 鸿(1953-54)、张荣茂(1955-56)、曾杰英(1961-68)、 张子宗(1969-72)、邱文玉(1977-84)和郭全强(1987- 2006)。
南峇街的石狮子见证过已经走进历史的南峇球场(Padang Lambak )。这里曾是当年国庆日庆典、各民族运动会和各 种官方集会的场所,也是1942年侵马日军在居銮举行良民大 检举之处。目前已发展为龙祥城市广场(Medan Kota Johbase)。
矗立在南峇街24和26号的这座角头双层建筑,曾是居銮客家 先驱卓泗家族故居,也是1959年创办的合众银行(UMBC) 居銮分行旧址,目前是印籍律师 KS达仕事务所。26号建筑物 顶上的石狮子,在60年代的一场雷暴雨中被闪电击中损毁。
石狮子所在的依士迈街和南峇街,人文荟萃,先后在此居住 和活动的社区领袖包括魏利煌、李高、郭新、郭全强、张秀 科、张子宗、卓泗、黄友翁、薛兆裕、曾杰英、彭振鸿、邱 文玉、郑子瑾等。南峇街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起云涌的合 作社金融街。
南峇街门牌18号的建筑物是张秀科家族故居。建筑物顶端的 “清河”郡望宣示了其主人的姓氏。张秀科、张子宗父子先 后获颁拿督勋衔,缔造“一门两拿督”佳话,目前居銮市区 仍有一条拿督张秀科街 Jalan Dato Teoh Siew Khor以志纪 念。
石狮子密集的南峇街四间毗连建筑物(门牌58至64号)是居 銮木业巨子和印刷业先驱高级拿督邱文玉局绅名下的文华印务 有限公司。该公司招牌同时写上华、马、英、印和爪夷文字, 堪称空前绝后。邱氏曾任居銮永春公会会长,居銮中华中学董 事长(1977-1984)。
老街建筑的石狮子巍巍挺立,俯瞰百年,迎旭日,送夕阳,见 证蝠城的市井兴衰,穿城而过的明吉摩河,最是难忘1969年 12月10日的水灾梦魇。它们将继续在此站立,守护老街,守护 市民,佑护居銮,悠悠诉说…